事件背景与数据特征
2023-2025年间,华为云服务器遭受攻击事件呈现高频次、多形态特征。典型攻击包括SSH暴力破解(如179.43.167.10的持续登录尝试)、DDoS流量攻击,以及利用系统漏洞的渗透攻击。数据显示,90%的入侵事件涉及默认配置未修改、弱密码等基础防护缺失问题。
用户操作失当的典型表现
- 未关闭root账户远程登录权限,导致暴力破解成功率提升300%
- 安全组配置错误,将22端口开放为0.0.0.0/0的访问策略
- 忽略系统告警提示,如CPU异常占用达99%未及时处理
攻击类型 | 占比 | 平均响应时间 |
---|---|---|
SSH爆破 | 65% | 4.2小时 |
漏洞利用 | 22% | 12小时 |
云服务商的安全保障边界
华为云作为IaaS服务商,需承担基础设施层面的防护责任:
- 提供基础DDoS防护系统(默认5Gbps清洗能力)
- 定期推送系统漏洞补丁和安全配置指南
- 建立7×24小时安全事件响应通道
但无法覆盖用户自建应用层的安全漏洞,如未修复的Struts2漏洞导致的入侵不在保障范围。
协同防御机制的构建路径
有效防护体系需多方协作:用户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配置访问策略,厂商需强化入侵检测算法准确率,同时建立自动化漏洞修复机制。实践表明,采用双因素认证可使SSH爆破成功率下降82%。
法律责任的界定原则
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第二十一条,服务商若已履行:
- 安全风险告知义务
- 基础防护措施部署
- 应急响应服务提供
则主要责任归于用户配置失当。但若厂商未及时修补已知漏洞(如Log4j2),仍需承担连带责任。
云安全属于共同责任模型,用户需对应用层配置负主责,厂商应确保基础设施安全基线。通过安全组策略优化、定期漏洞扫描、启用WAF等协同措施,可将攻击成功率降低90%以上。